我的教育理想
2014-04-16
王翠平
说到教育理想这个词,总觉得这个话题太大。与教育牵连上的词汇我想应该有激情、诗意、创意、活力、恒心等,我觉得这些才能成为教育理想的源头与活水.
在中层位置上锻炼了三年,躬耕于副校级位置也正是三年头上,五年多的教育教学管理,激情和活力使我的事业不断焕发青春,勤奋与恒心成为我快乐的探索进程。事业上年轻的我和我的学校一同在走向成熟。
我个人做事追求完美,喜欢不断挑战自我,工作上不断找出新思路,享受一个又一个成就感。
在六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生涯中,学校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的在扎实推进。截至2013年-2014年上学期,我们已经在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校特色、德育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设置使教科室、学科领先者、优秀德育工作者形成合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相连,为不同类型的教师群体搭建一个成长的平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找到了有力的抓手。
但是我一直没间断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学校所做的所有工作、开展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什么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让我们再次审视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能从事社会生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中国企业人才市场上,始终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现象:一方面企业人才严重缺失,一方面却又有大量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而不能就业。这恰恰是我国大学教育没能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和适应工作环境的竞争力。但是人才的培养是具有连续性的,头痛医头、胳膊疼医胳膊的事情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基础教育了。
英国的《金融时报》公布了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中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应用技能,英语水平低下,只有10%的毕业生拥有在跨国企业就业所必须的实践技能和语言技能。那么我们从基础教育开始需要铺垫些什么东西呢?
一个有着健全的人格、道德完善的人才才能真正维系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近几年我们所谓的“人才”出了不少事:郑州市几年前的文科状元大学自杀事件、北大研究生在宿舍毒杀同学的事件、通许出现的本科生弑母伤父事件、南京远远自杀事件、郑州一毕业生因找工作不顺利跳楼事件等等,一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培养一个健康、乐观、活泼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人格健全,有着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我们还愁他不成材吗?
以上是教育思想上的误区导致的悲剧;教育体制上的误区更不容忽视。在美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重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四门课,一年是八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课堂上老师讲得飞快,课下一大堆作业,而完成这些作业时必须要阅读完一些书籍,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三天要肯下一大本书。一位北大的女孩说,她在哈佛的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 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连与哈佛一桥之隔的波士顿都没有去过。学生说,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少,有在炼狱般的感觉,但是哈佛告诉她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中国的孩子在中学、高中被填鸭了几年,在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四年恰恰是中国大学生放松的四年,好在目前这种现象已经有所改观。
2012年被哈佛破格录取的高考落榜的宁夏男孩小杨,给予全额奖学金待遇,济南女孩郑雯也被牛津大学录取,基于一个缘由:献身社会和公益的性格、真诚爱心等品质;还有因创造性特质被哈佛录取的美籍华裔刘力明的两个女儿,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已经不仅是成绩上的高分,更要有货真价实的道德、人格的独立和社会实践的升华。
前段时间赵长根主任推荐的那篇《我们那时候》,我认真读了读,那何尝不是我自己童年生活的写照呢?愉悦轻松的童年生活让人性熠熠闪光,人性中原始的最美好的印记烙在心灵的深处。谁能说落后的农村就没有产生人才呢?相反倒是今天唯成绩论的教育扼杀了多少孩子天真无邪的生活情趣和创造的天性。
基于以上思考,我只能粗略地将我理解并追求的教育根本目的加以阐释:培养健康的人(具备心理健全、身体健康、乐观进取、充满公益情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把“培养健康、有用的人;培养有理想、有潜力的人;培养善学、创新的人”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健康、有用的人。只有学习的中学时光是黯淡无光的,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树立“人人学会健美操,人人都有一手好字”的理念,把“会跳健美操、形体美、字体好”作为校本艺术课程的特色。
培养有理想、有潜力的人。没有稳定的高升学率、学科竞赛成绩是不行的,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向学生提出“你有多大的本领,学校就为你搭建多大的舞台”,为学生创设成长平台。
培养善学、创新的人。磨砺是成才的必经之路,必要的学习负担必不可少,但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高分低能”。我会将“有效”作为学校的取胜法宝,学校要有效管理,教师要有效教学,学生要有效学习,以提高效率来获得教学成功。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有所创新,积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着重培养学生受益一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怎样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构建系统的德育体系;这个问题众所皆知,这个问题不再赘述。
2.构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人才的有用化,学校的教学要致力于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校本课程体系,专注于社会上的实际问题的观察与解决,让“学以致用”的观点深入人心,推广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式,养成心脑并用的学习习惯。倡导通过动手或者通过与大自然直接接触的方式掌握知识,告别旧的、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方法。除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外,作业的布置也要结合所学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甚至动手做些小发明。为培养能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打基础。
三、建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
我要把图书馆变成“读书馆”,让读书和思考成为我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记得余秋雨先生有这样一句话:“在中国文化的跑道上,一直进行着一场致命的追逐;做事的人在追逐事情,不做事的人在追逐做事的人”,希望大家都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去争做那个“做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