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教育根植于爱——鲁迅
是谁披肝沥胆,为五千年的义理再造真身;
是谁苦尽甘来,只为六月稚子的回眸一笑?
是老师。
教师这一职业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它之所以被人们评价得如此崇高,因为它蕴藏着感情,饱含着爱。
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精神。短短一学期的教学经历带给我的启示就是——教人先育人,管生先爱生。
爱与理解
爱玩和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虽然已经脱离了孩童时光,但我们也经历过幼稚与玩闹,要从学生的视角去理解宽容他们。
有一次上语文课,一只体型偏大的燕子从窗户误闯教室。虽然开始我还是在故作镇静地讲课,可是后来发现同学们的兴奋和躁动显然已经无法使他们聚精会神了。那只燕子为了尽快逃离这个环境,在教室两侧的窗户来回乱撞找出口。每撞一次,玻璃就 “砰”地一声;每砰一声,学生们就起哄齐喊一声“哇”!没有经验的我有些慌神了,也很生气,觉得已经无法控制住课堂了,想批评孩子们“上课的注意力太不集中!太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我突然仿佛看到了上学时候的我,记得有一次晚自习突然停电了,班里顿时漆黑一团炸开了锅,不管是平时爱捣乱的同学还是被老师认为“乖学生”的我们,不顾老师黑暗中的维持秩序,都大声尖叫起哄,拍着桌子,仿佛在为突然的停电而狂欢发泄、缓解学习压力。那时的我们就是幼稚不成熟,不明白停电为自己的学习造成了不便,耽误了功课;即使明白道理,由于爱玩和自制力差,也想调节一下平淡的学习生活。换位思考,我就很理解他们的反应了,气也全消了,不慌不忙地指导学生打开南边所有的窗户,那只燕子在来回撞了几次玻璃之后,终于从敞开的窗户飞走了。之后,学生观察着我的表情,或许他们在担心我将会对他们的起哄行为进行严厉地批评,但令他们比较意外的是我却微笑地说:“为什么燕子会来回撞玻璃?”有学生回答:“阳光从玻璃透出,它向往光明,追寻阳光。”我说:“说得对!在初春的时候,莺儿燕儿也会去追寻阳光,被阳光照耀的暖树上会栖息更多的鸟儿,这个场景正好符合我们上节课刚学习哪句诗句?”学生们齐声回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于是,学生的思维又被收回来了,课堂又回归了按部就班的和谐气氛。
此事给了我一些启示,学生每天在教室坐近十小时,确实是比较枯燥和难受,想调节学习的心情可以理解。真正的爱生,是理解学生;真正的理解,是换位思考。
被尊重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老师是这样,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学生更是如此。如果爱着学生,就以平等视角对待学生;因为平等对待学生,他们才更能感受到老师的爱。
有一次一位学习成绩中等、但是很有潜力的男生在语文课上扭着身体从书包里拿书,扭头时间有点长,我看到他后边的同学在朝着他笑,我就判断他一定是在趁着掏书的动作在掩饰自己的说话行为。我很生气,怒气不争,严厉地说:“**,站起来!”,他扭过头来,一脸茫然,说:“老师,我怎么了?”我还是比较愤怒地说:“你以为你扭着脸老师就看不见你讲话了吗?”他情绪也很激动,说:“我从书包里拿书,真的没说话呀!”……气氛变得很尴尬,而且我确实也不能完全确定他说话了,有点心虚,……为了不影响上课,我说:“你需要把今天的课文内容抄写两遍,此事到此为止,继续上课!”在接下来的上课过程中,我发现他表情一直很愤怒,头也不抬,后来发现他哭了……
下课了,别的同学都开始休息打玩闹了,他还是趴在桌子上,满脸怨气。我把他叫到一旁,仔细询问刚才的经过,他说他真的没有说话,又喊来几位他周围的同学,同学们都证实他刚才没有说话。于是我心平气和地说:“可能是老师冤枉了你,那我向你道歉,希望不要影响你接下来上课的情绪;如果你刚才确实有说话现象,那两遍课文也不用抄了,不再追究,希望以后不会有此类事情发生。”那个学生听了此话,表情也放松了许多,并且露出了笑容,并且在后来的课上,他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了。
通过此事,我发现,只有把教师自己和学生们的位置放在同一高度,平等地看待他们,才能换得和学生沟通的机会;只有知错敢认错,适时地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才能与学生保持细水长流、绿树常青的和谐关系。
半年的教学体验不足挂齿,却已有一些经验教训。
学生波动浮躁时,用理解之露去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灵;
气氛矛盾尴尬时,以平等之风去抚平他们紧锁的眉头。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人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管生是一种技能,爱生更是润物无声的感化。
在作教师的道路上,愿我一直能心怀爱心,和学生一同成长。
爱的教育,理解,平等——
我,在路上……